第315章 粮食贸易_崇祯重振大明
笔书小说网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15章 粮食贸易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15章 粮食贸易

  『封建主义,仍旧还有竞争力啊!』

  看着郑彩离去的身影,朱由检心中感慨道。

  和郑彩的交流,让他知道郑彩投靠自己的最大目的,是获得爵位和封地。

  但是区区爵士的身份和封地,收益绝对比不上他在东宁公司的股份。

  以朱由检的眼光来看,郑彩在东宁公司的股份,升值潜力很大。他得到的封地,价值远远比不上这些股份。

  但是郑彩就是想要封地,甚至为了这个,敢冒着股份丢失的风险。

  朱由检在他身上,看到封建主义的生命力——

  尤其是分封建制的真封建,对于很多人来说,都有莫大的吸引力。

  毕竟拥有一块世代传家的土地,是很多人心中所渴求的。更别说能还有爵位,能作为君主建立制度,统治属于自己的土地:

  『别说在这时了,就是放在后世,土地对国人的吸引力也很大。』

  『连包玉刚那样的船王都要弃船上岸,郑芝龙这样的海盗,那就更不用说了——』

  『毕竟他们是拿命在海上拼,还不如海运稳定呢!』

  想着后世的例子,朱由检更加明白了,自己提出的封建,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。

  难怪郑芝龙等人在海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,仍旧谋求招安。

  所以,在次日正式接见郑芝虎和郑彩等人时,朱由检更有底气。

  而且拿臣子的上疏,吓唬他们道:

  “这是三月初五的时候,福建巡按御史递上来的奏疏。”

  “王掌印你来读读,讲一讲里面是什么。”

  旁边侍立的王体乾,当即接过奏疏,大声朗读起来。

  这份奏疏他早就知道,甚至就是他按皇帝的意思批复的,如今朗读起来,当真极为流利。甚至还揣摩皇帝的意思,把里面重点说的事情,仔细读给众人。

  郑芝虎虽然听不懂奏疏里面文绉绉的话语,但是“请禁洋舡下海”这六个字,他却听得明明白白。急得他大声说道:

  “不能禁海啊!”

  “陛下,靠海生活的人很多,千万不能禁啊!”

  以为朝廷这边,有意实施禁海。

  实际这份奏疏,朱由检此前根本没理会,甚至都懒得在朝堂上讨论。只是在内阁票拟的基础上,让王体乾按自己的意思批红。

  若非这件事发生没几天,又遇到郑芝虎等人前来,他都不会把这份奏疏拿出来。

  现在他借题发挥,把这份奏疏拿出来。郑芝虎听到福建巡按御史提议禁海,吓得急忙劝阻——

  毕竟在他看来,巡按就是仅次于巡抚的文官。这种大官的言论,当然不能忽视。

  朱由检只是用这份奏疏吓唬郑芝虎,却没料到他的反应这么大,竟然连王体乾的朗读都敢打断。

  气得王体乾大声呵斥,责备他君前失仪。

  郑芝虎听到呵斥,这才意识到自己在皇帝面前。慌得他急忙跪地请罪,连郑彩等人也跪了下去。

  朱由检听着王体乾的斥责,在郑芝虎告罪之后,方才向他说道:

  “念你刚受招安,朕不追究你这次的过失。”

  “但是以后在朝廷任官,要认真学学礼仪。”

  “如今朝廷在重制礼乐,礼仪上的事情,万万不可轻慢。”

  警告了郑芝虎一通,把这件事放了过去。

  听得郑芝虎急忙谢恩,谢皇帝不追究责任。又把兄长郑芝龙吩咐的一件事,在这时道了出来:

  “承蒙陛下招安,臣和兄长等人,愿意献银一百万,以赎昔日罪过。”

  “臣在临行之前,兄长已经和众位兄弟在准备银子。”

  “大约半年之后,就能送到京城来。”

  这是郑芝龙等人看到武清侯李家的事情后,想出来的主意。

  毕竟在他们看来,皇帝把武清侯抄家,目的就是钱财。

  他们之前抢了那么多的钱,不掏出来点是说不过去的。

  与其被皇帝以后惦记,还不如主动献出一些钱财,让其余的钱过明路。

  所以这些人就凑了一百万两银子,让郑芝虎献给皇帝。

  这件事极为机密,只有众位头领得知。就连郑彩也只是隐约有察觉,却不知道详情。所以他在昨日被皇帝秘密召见时,没有说出这件事。

  朱由检现在听到,心中极为欢喜。因为他最缺的就是钱财,需要有银子给边军发欠饷。郑芝龙等人主动献银,可谓解了他燃眉之急。

  不过,想到边军的欠饷还有数百万,一百万两银子弥补不了这个缺口,朱由检眉头一沉,说道:

  “只有一百万两吗?”

  “你们之前劫掠的,到底有多少钱财?”

  “又害死了多少人?”

  他可不想因为收了这一百万,就放过郑芝龙等人的其余财产。

  想要把那些抢劫来的钱财过明路,这些人需要掏出来更多的钱。

  郑芝虎还没有听出皇帝在讨价还价,只以为皇帝要追究之前的罪过,吓得跪在地上,请求道:

  “陛下金口玉言,招安的时候已经说过要赦罪。”

  “不能出尔反尔,现在还问罪啊!”

  听得朱由检脸色一黑,沉声向他说道:

  “朝廷规定的刑罚可以在招安时特赦,但是你们给他人造成的伤害,必须予以补偿。”

  “回去告诉你哥和其他人,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放在四海银行,由银行监管,成立东宁慈善基金会。”

  “今后若有苦主去寻仇,除了要道歉谢罪外,还要从基金里面拿钱,补偿给受到伤害的人。”

  “总之,要用钱求得遇害家属谅解。不要以为受了招安,一切就烟消云散。”

  “尤其是涉及人员伤亡的,你们最好要主动点。”

  一连说了几遍,着重提及“伤亡”“伤害”,郑芝虎终于明白了皇帝的意思,知道抢来的东西不用还,但是如果在抢劫过程中杀伤了人,有苦主找上来的,需要补偿这些人。

  这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,就是为了和家乡的人打好关系,也需要做这件事,所以他很高兴地接受,说道:

  “大哥让我们行仁义,所到地方,但令报水,而未尝杀人。”

  “若是真有被杀的,我和大哥一定会主动赔罪,求得苦主谅解。”

  此时此刻,他是真的感谢大哥的远见。不然皇帝这条命令,能让他们连苦主都应付不过来。哪像现在这时,答应得如此轻松。

  就连郑彩,此时对郑芝龙那些“假仁假义”的行为,也有点佩服起来。

  当时郑芝龙下达这种命令,海盗中多有不以为然的,甚至称之为“假仁假义”。

  如今皇帝提起给遇害家属补偿,郑彩终于感受到,郑芝龙这么做的远见。

  甚至还想到了,郑芝龙受招安后,就能光明正大地回乡。而不像一些盗匪,即使受了招安也无法在家乡待下去。

  朱由检吓唬一通,又榨出一百万两钱财,心中也觉得不能逼迫太甚,看着桌案上的地图道:

  “福建离越南不远,你们应该能去买粮吧?”

  “郑彩伱来说说,能不能把一百万两银子,全部买成粮食运到京城来?”

  郑彩听到皇帝问话,急忙回答道:

  “越南有些远了,臣以为可去吕宋买粮。”

  “每年经过东宁的船只都有数十艘,他们运送货物过去,回程时却大多没有什么东西要买。”

  “臣以为可以让这些人,从吕宋那边买粮。”

  如今的大明,真的敢说是物产充盈、不需外洋货物。凭借在丝绸、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能力,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。

  甚至可以说,大明只需要洋人从殖民地开采出来的银子,洋人运过来的其它商品,很难在大明卖出去。

  大明海商发愁的事情也在于此,那就是他们出海时能满载货物,但是在回来时,只能带着银子、香料等高价值物品。

  为了保证船只平稳,他们有时还需要压舱石,免得在海上跑空船,遇到风浪时不稳。

  所以郑彩认为,可以让这些海商回程时运粮食,而且不需要多少运费。谅那些海上的商人,不敢违抗他们。

  朱由检听到郑彩的回答,心中极为高兴。但他对吕宋能提供多少粮食,却还有些疑虑,询问道:

  “吕宋现在的人很多吗?”

  “那边每年能生产多少粮食?”

  郑彩刚才只想着吕宋距离东宁很近,却没有想到皇帝要买的粮食数量很多。只能想着吕宋的情况,辩解道:

  “吕宋现在有几十万人,单是大明的人就有数万,还有几千佛郎机人。”

  “那里土地肥沃,粮食也长得快,生产出来的粮食多,可以购买几十万石。”

  “如果还有不足,南洋知道大明收粮食的商人,会主动运粮食过去。”

  这让朱由检点了点头,同时对吕宋的人口分布很是吃惊。原来这个所谓的西班牙殖民地,只有几千西班牙人。难怪他们会担心华人、挑拨华人和土著的关系。

  想到前些年发生的马尼拉屠华事件,朱由检给他们狠狠记上一笔,打算腾出手来,就教训一下西班牙人。

  几千人的据点,相比大明来说力量实在太小了。只需要徐光启的新军练成,就能在陆地上把这些人打败。

  难点在于吕宋是岛屿,想登陆需要掌握制海权。没有强大的海军,打败西班牙人也没用。而且还可能打断大帆船贸易,让美洲的西班牙商船不再过来。

  所以朱由检只能记下这件事,现在仍捏着鼻子和西班牙人做贸易:

  “能买到粮食那就买!”

  “把你们献给朕的银子,还有以后朕在东宁公司的分红,都买成粮食运过来。”

  “朕给你们的价格,是一石粮食七钱,能运过来多少,就抵多少钱财。”

  “你们从中赚多少朕不管,但是每年运来的粮食,不能低于百万石。”

  郑彩听到这些,心中可谓大喜。因为皇帝开出的粮食收购价比较高,而且是有多少收多少。

  这种生意虽然称不上暴利,但是只要能打通,就能稳定获益。

  需要他去计算的,是从南洋收购粮食后运过来,会不会导致亏本?

  毕竟海运的风险现在还是比较大的,郑彩和郑芝虎这几個月跑了几趟,中间遇到了不少风险。走这条路运输粮食,显然要把海上漂没算进去。

  粗略计算,郑彩觉得亏本的可能性不大,很快答应了这件事。又请求皇帝疏通航道,允许在沿海停靠、规避海上风险。

  朱由检一口答应,还让他去海军衙门找航海署,清理沿途礁石、建设导航灯塔。要把南北航运线路完善,降低航运风险。

  如果这条航线能稳定运输粮食,大明就有了一条输血线。海外运来的粮食,会弥补京城粮食的缺口。这样南方往京城运输的漕粮就能挪出来,改为运往陕西救济灾民。

  而且对朱由检来说,他现在缺的就是粮食。只要粮食足够,能让士兵吃饱饭。那么士兵的基本战斗能力就有保障,不会轻易逃亡,从边军变成流民。

  所以,在一时无法把欠饷全部补发的情况下,朱由检决定发放粮食,先保障这些人的基本生存。

  如果南洋那边因此看到财路,开发更多的土地种粮食、甚至把粮食主动运过来,朱由检会更欣慰,用大明生产的丝绸、瓷器等商品,和他们进行贸易。

  想到这点,朱由检又推出了一条政策,说道:

  “你们回去之后,要告诉所有的海商:来天津贸易的商人,可以用粮食抵税。”

  “海关总署会发放票据,并且对粮食、油料等食物免征进口税。”

  “京城这边对粮食的需求是无限的,让他们放心把粮食运过来。”

  这番话语,让郑彩更是欣喜,认识到可以联合南方的海商,共同开拓这条粮食航线。

  虽然目前跑这条航线的商人很少,但他觉得粮食贸易的刺激下,这条航线会很快热起来。

  而且据他所知,定州的瓷器还是不错的,靠近天津的永平府一带也多产陶器罂瓮盆盎之属,这些都能在海外卖个好价钱。甚至山东的山茧绸,都有可能卖出去。

  如果不局限于卖给洋人,北方草原上的皮毛、牛马,都能卖到南方去。

  来到北方的商船,不用担心回去时运输什么东西。

  可以说,北方的物产并不少,南北贸易很有潜力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ssf.com。笔书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bissf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