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8章 漕运集团的抵抗_崇祯重振大明
笔书小说网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68章 漕运集团的抵抗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68章 漕运集团的抵抗

  紫禁城中,朱由检在船队抵达天津后,很快得知了消息。

  尤其是从郑彩那里得知郑芝虎和李国助的打算后,他更是长出口气,知道京城的粮价,能够稳定下来。

  惟一的问题在于,郑芝虎和李国助运来的是稻谷,自己给他们一石七钱的价格,似乎有些吃亏。

  毕竟稻谷脱壳成大米后,重量通常要少三四分。按一石稻谷七钱的价格,米价就超过一石一两银子了。

  郑彩在密奏中特意点明了这一点,并且建议压价,只要不压到五钱以下,他们都不会吃亏。

  朱由检对他的密奏很是满意,却不打算压价。至少对这一批来说,要按一石七钱计算——

  毕竟南粮北运的航线算是他们开辟的,这些人冒着风险,理当受到奖励。

  但是下一批稻谷,要按正常价格来。不能让自己花大米的价钱,购买未脱壳的稻谷。

  想到这里,朱由检唤来张溥,吩咐道:

  “你带人去天津看一下,对海运来的稻谷分级。”

  “在报纸上要好好宣传,让百姓知道从海外运来了粮食!”

  张溥前段时间按皇帝的指点,提出了科学的容重等概念,这些日子在继续细化,按容重、杂质、水分、颗粒等方面,提出对粮食等级进行划分。

  在京城遇到旱灾,粮价高涨的情况下。他的这些观点,受到很大关注。

  如今在听到皇帝让他对海外稻谷进行分级后,张溥忍着激动,说道:

  “陛下放心,臣一定会做好这件事。”

  “要不要请太府寺的官员,和臣一起同行?”

  太府寺粮食总署,才是专门负责粮食的机构。张溥在自己的理论被皇帝采纳后,当即想推广到朝廷衙门。

  朱由检却没答应,说道:

  “太府寺源自太仓,关系盘根错节。”

  “海外运来的粮食关系到京城粮价稳定,暂时先不要通知他们。”

  “这些粮食,朕会让四海银行组建四海粮行,主要向边军发放,多余的才会贩卖。”

  “你要做的,就是带着接受科学的士子划分粮食的等级。让京城的百姓知道,海外有粮食运过来。”

  张溥闻言点头,心中若有所思。知道皇帝对太府寺并不信任,所以让自己这个没有官职的人前去。

  作为舆论上的天才,他已经想好要怎么办,在京城鼓噪声势。

  不过即使如此,张溥仍低估了此行难度,在乘船前往天津的路上,他数次接到邀请,让他贬低海外粮食的质量,甚至在报纸上宣扬海外粮食不能吃。

  若非身边有太监和锦衣卫跟随,张溥又邀请了很多京城士子前去,他一个人还真顶不住压力,甚至可能遇险。

  到了天津之后,看着那些早已从海船上卸下来,却一直没有运往京城的粮食,张溥皱眉问道:

  “为何不运到京城去?”

  “一直堆放在这里!”

  俞咨皋苦笑一声,说道:

  “是我想的简单了,以为粮食和其它货物一样,能够走运河运到京城去。”

  “没想到漕帮的势力这么大,没人帮我们运。”

  “就是想调海船,漕运衙门也不准。”

  “现在这些粮食,算是卡在天津了!”

  说着这几天遇到的困难,俞咨皋连连摇头。

  他是实在没有想到,粮食到了天津,竟然运不到近在咫尺的京城去。

  更没有想到的是,以前井水不犯河水的漕运衙门突然翻脸,让海军衙门的工作,遇到很大困难。

  张溥听着他的诉苦,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。漕运衙门的人不可能冒着被皇帝问罪的风险,禁运海外粮食。

  陪同他一起来到天津的京城士子,听到此事后则义愤填膺。这些人大多是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人,甚至有锦衣卫发放的证件,知道自己有舆论监督权。

  他们听到漕运衙门这么倒行逆施,不让粮食进京,身为民间御史的正义感,顿时涌上心头。

  这些人聚在一起,前往天津的漕运衙门,要求给个说法。

  天津漕运衙门最初还推脱着不见,在知道是京城来的惹不起的大爷后,只能派出吏员解释:

  “诸位,不是我们不想运,是漕帮不让运粮啊!”

  “他们就指望着漕粮吃饭,海运的粮食越多,他们能吃的饭越少,你说他们能乐意吗?”

  “所以海外的粮食,就这么堆在天津了!”

  一位京城的士子道:

  “不要扯这些虚的,你们漕运衙门,难道还管不了漕帮?”

  “让管事的官员出来,看他敢不敢这样说?”

  这个吏员当然不敢按他说的叫官员,只能求爷爷告奶奶,求他们饶过自己。

  甚至为了让这些大爷赶紧走,他还吐露了一些事情,低声道:

  “自从漕运总兵被撤,漕军早已不堪。”

  “如今漕帮势大,别说上官没有运海粮的心思,就算是有,也不能强逼漕帮啊!”

  “这件事漕运衙门是真的没法办,你们想别的办法吧!”

  好说歹说,就是不让这些京城的士子进入漕运衙门。

  这些士子无法,他们总不能强行闯进去。商量之后说道:

  “漕运衙门不中用,咱们直接找漕帮!”

  还有人说找天津巡抚,让巡抚衙门解决。

  不过无论是在漕帮,还是在巡抚衙门,他们都吃到了软钉子。

  漕帮的人没有公然和他们对着干,只是推脱忙碌、人手不足,不打算运送海粮。

  天津巡抚衙门,则因为要为辽东督饷,多有借重漕帮的地方,同样不敢强逼。

  这让京城的士子着实生气,感觉到事情的艰难。有人气愤地道:

  “就不信除了漕运,就没别的办法。”

  “京城离天津也不远,咱们走陆路运粮食。”

  他的话得到了一些人的响应,但更多的是质疑。

  因为京城和天津离得虽近,也有二百余里,这一段路途走陆路,损耗不在少数。

  水运的消耗则极小,还是要靠漕运。

  张溥随着这些士子走遍各个衙门,已经摸清了事情的始末。知道这件事的根源,还是在所谓的漕帮。

  但是漕帮为何坚决抵制海粮呢?他们这些底层人,不应该消息这么快。

  所以张溥认为,一定有京城的粮商为他们通风报信,甚至暗中支持。

  要破解这个局面,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,把粮食运到京城去。

  再想到皇帝规划的公路,张溥大声说道:

  “咱们先运一部分粮食到京城,让京城的百姓知道有海外粮食可以吃。”

  “如果漕帮还不运,咱们就组织京城的百姓,自己到运河上讨生活。”

  “甚至上疏朝廷,修建京津公路!”

  这个办法说出,得到很多人的响应。

  俞咨皋在听到他的方案后,组织了一些人手,押运一部分粮食,和这些士子进京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ssf.com。笔书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bissf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