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3章 李自成的野心_崇祯重振大明
笔书小说网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43章 李自成的野心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3章 李自成的野心

  从紫阁中走出,群臣只觉得恍如隔世。

  在进入紫阁之前,他们绝对没有想到,皇帝会突然提议,把紫阁功臣的名单一口气定下来。

  更没有想到皇帝在确定功臣名单的同时,梳理了整个大明的历史。把历代皇帝的得失,几乎都评价了一遍。

  被皇帝带着回顾了一下大明二百多年的历史,群臣只觉得受到了一次洗礼。对于如何治政,有了更多体会。

  再加上被皇帝许下的紫阁功臣和紫阁贤臣待遇刺激,很多人迫不及待地投入工作,在紫阁上留下自己的传记。

  可以说,朱由检这次评选紫阁功臣,是非常成功的举措。让朝堂上的臣子统一了思想,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。

  评选紫阁功臣结束后,朱由检率领群臣重回琼华岛。

  此时新科进士的琼华宴,已经到了尾声。朱由检看着这些进士,说道:

  “紫阁功臣确立,应当天下欢庆。”

  “众位功臣的赞语还没定下来,让这些新科进士拟定。”

  “不拘对联诗文,只要赞语写得好,都可以被功臣文集收录。”

  “并且把最优秀的赞语,写在功臣画像上!”

  吩咐鸿胪寺官员,把紫阁功臣的事情向新科进士通报,让董其昌把一十九人的名字用大字写出来,向新科进士征集赞语。

  一众进士没料到琼华宴举行的同时,皇帝和群臣评选出了紫阁功臣。在知道这件大事后,他们都觉得与有荣焉——

  认为这次的琼华宴,必然与紫阁功臣一起,被人津津乐道。

  所以他们都绞尽脑汁,为自己熟知的紫阁功臣写赞语。

  一众功臣之中,最被人的熟知的当然是于谦、王守仁、海瑞、张居正等名臣。商辂的名字,在士子中的名声也很大,毕竟是大明惟一三元及第、官至首辅的人。

  很多士子选择为这些人写赞语,但是也有人他们的赞语定然竞争很激烈,选择为其他人写。

  每个功臣的名字下,都聚集了一群人,对着名字苦思冥想,甚至相互交流自己看过的功臣事迹。

  朱由检在旁看着,发现紫阁功臣之中,果然数于谦最受推崇,名字下聚集的进士最多。最不被人待见的当然是陆炳,很多人觉得他配不上紫阁功臣。

  好在这些进士有自知之明,知道紫阁功臣的名单是皇帝和大臣定下的,其中自有深意。没有什么人不开眼地对某位功臣的资格提出质疑,被皇帝和大臣厌弃。

  不过他们的好恶,还是体现出来。除了陆炳的家乡人、或者卫所出身的军籍进士外,很少有进士为他写赞语。

  这让朱由检更加认识到了人心向背,为自己听从刘宗周的建议、把朱载堉的事情延后而庆幸——

  十九个紫阁功臣中,自己能强推一人已是难得。如果再强推一人,恐怕会降低紫阁功臣的公信力。

  朱载堉此时的名气不能说没有,但是却称不上广为人知。如果他像陆炳一样很少有进士写赞语,对自己这个强推他们为功臣的皇帝来说,就实在有点尴尬了。还不如延后二十年,等朱载堉广为人知后再说。

  此时朱由检心中,已经决定按紫阁功臣的待遇,为朱载堉编撰文集,鼓励人按他的乐律理论制作乐器、创作相关乐曲。

  等到以十二平均律制作的乐器广泛使用,朱载堉的名字被人耳熟能详时。再把他的名字,列入紫阁功臣。

  朱载堉提出的“理由数显,数自理出”,更要大力宣扬。让他作为大明数学的代表,助力徐光启、张溥等人发展科学。

  转着这些念头,朱由检看到一些进士,已经在吟唱书写出来的赞语。当即命人记录,并让大臣点评。

  这些进士能从举子中脱颖而出,才学都是都是有的。即使有人不擅长吟诗,写个对联、文章却没问题。

  其中颇是有佳句出现,得到群臣赞誉。

  这些进士得到大臣称赞后,一个个更加卖力。能够被皇帝和大臣同时关注的机会可不多,他们要用心表现。

  在群臣的评选之下,很多紫阁功臣的赞语被定下。但是有几位功臣的赞语,却没有明显出彩之处。朱由检看了之后,先是从几个赞语中摘选佳句、把陆炳的赞语定下来,又指着于谦、海瑞、张居正等人的名字道:

  “这些功臣的赞语,在报纸上向全民征集。”

  “若有写得好的,同样纳入文集。”

  “其余功臣的赞语,刊登出来做范例。”

  把赞语的事情,当成一次大型征稿,提高人们向报纸投稿的动力——

  毕竟写得好的赞语,能纳入功臣文集。

  而且对赞语被选中的进士,朱由检也不吝赏赐,鼓励他们积极向报纸投稿,以后再接再厉!

  至此,琼华宴方才完全结束。朱由检让这些进士好好在京城游玩,在庶吉士考选之后,进太学行政学院学习。以后会根据学习成绩,分配观政衙门。

  至于选官之事,会安排在七月,在八月选官之前,给他们安排职位。

  一众进士听到这里,都是高呼万岁。按照往年的惯例,考取进士之后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授官。有的甚至要拖一两年,才能等到官职。

  皇帝在八月选官之前让他们优先挑选官职,实在称得上皇恩浩荡,让他们欣喜不已。

  而且这还没完,在皇帝和群臣离开之后,一众进士还没告退,又被内府监掌印王承恩告知,所有新科进士都能凭借身份,在顺天银行借贷一千两以下银子。

  如果有人身上已经有贷款,内府监和顺天银行,会帮他们解决。

  这个政策对家境富裕的新科进士没影响,但是对囊中羞涩的进士,却能解燃眉之急——

  毕竟他们在京城还要待几个月,有些人的行囊,已经不太充裕。

  所以这些人看王承恩的目光,也开始变化起来,觉得这个太监没那么面目可憎,而是和蔼可亲。

  王承恩絮絮叨叨,又说明这是皇帝的旨意。是皇帝听说京债之后,给他们减免负担。所有即将为官的进士和副榜,都能享受这个待遇。

  这让一众进士更加感到皇恩浩荡,下决心好好做官,报答皇帝恩典。

  琼华宴的举办是四月九日,次日恰逢双日,并不是《京报》发行的时间。不过在朱由检的安排下,四月十日《京报》专门发行了一期增刊,报道琼华宴的盛况,以及紫阁功臣。

  尤其是紫阁功臣的事情,更是被放在了头版,一十九位功臣的名字,都被列了出来。

  再加上后面新科进士写的赞语,以及征集赞语的广告,这一期的增刊,引起人们热议。

  酒楼、茶坊、街头、巷尾……到处都有人议论,毕竟于谦、海瑞这些功臣的名字,天下谁人不知呢?

  更有不识字的百姓,听到皇帝把海瑞列入紫阁功臣,他们虽然不知道紫阁功臣是啥,也看不懂报纸上的字,却花钱买了报纸,放在家中供奉。

  在这一个助力下,《京报》的发行数量,第一次突破了十万份。京城所有人家,几乎都有这一期的报纸。

  文思院的工坊加印了几次,才满足了需求。而且在卖了很多天后,还有人指着这一期购买。

  大街小巷之中,到处都有人谈论紫阁功臣。

  高迎祥、李自成、张献忠、刘宗敏等随着陕西锦衣卫进京的武人,进京后看到的就是这个景象。

  他们发现京城的士子、百姓,都在谈论海瑞等功臣,甚至都有人刻了海瑞的神位,迎回家中祭拜。

  “陛下追赠海瑞为清廉伯,苏松城隍之神。”

  “海青天这是成了伯爷,还成为了神灵。”

  “咱们是不是也拜一拜,求海青天保佑?”

  李自成将打探的消息向众人道出,提议道。

  从陕西前来京城的一路上,他靠着出色的交际能力,成功折服了刘宗敏等人,并且在舅舅高迎祥支持下,拥有了不小的话语权。

  海瑞虽然从未在陕西任官、名声在江南一带更响亮,但是陕西的人也知道他的名字,知道是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爷。

  拜拜他的神位,说不定能在武道大会上受保佑。毕竟陕西的武道大会上,可是死伤了不少人——

  孙传庭怀着招安的目的,却没吝惜他们性命,甚至故意让陕西武道大会的比试更残酷,让这些人结怨。

  高迎祥等人经历过陕西武道大会后,现在还心有余悸。即使对自己的武力有信心,他们也不介意拜拜神。

  在看到京城的百姓都在拜海瑞后,他们出于从众心理,同样前去拜神。

  这些人和京城人的打扮不太一样,口音更是能明显听出是陕西人。京城的百姓听说他们拜海瑞后,倒是没有嘲笑,指点道:

  “你们是陕西人,更应该拜李文忠,他是太祖册封的陕西城隍之神。”

  “而且在开国功臣中名列第三,被追封为岐阳王!”

  这是随着紫阁功臣名单的发布,暗地里流传出来的。朱由检把开国功臣、靖难功臣都拟定了神位,放出风声试探民意。

  只要当地的民众不反对,他就会在将来正式公布。

  像是中山王徐达被封河南省城隍、开平王常遇春被封山西省城隍、岐阳王李文忠被封陕西省城隍……都是他命人流传出来的。先让客居京城的各省人知道,听听他们的反馈。

  岐阳王李文忠的大名,高迎祥如何不知道。毕竟李文忠曾随着徐达在陕西征战,追封的岐阳王也是陕西地名。

  再加上李文忠是武将,更合他的胃口。所以他在听到这个名字后,当即向一众陕西武人道:

  “岐阳王是陕西城隍之神,咱们去拜他吧!”

  “他在天上有灵,一定会保佑咱们陕西人!”

  众人纷纷赞同,继续去拜李文忠。

  李自成长了个心眼,又多问了几句:

  “俺是延安府的,还应该拜哪个神?”

  京城的百姓听得乐了,说道:

  “你们不知道紫阁功臣吗?”

  “延绥城隍之神是王越啊!”

  “就是被封为威宁伯、在威宁海子大捷的那位。”

  “听说他还曾经收复了河套,在延绥、宁夏、甘肃三边多次立功。”

  “陛下拟封他为延绥城隍之神,保佑那里的将士!”

  这又是一位名臣,三边总制、或者说三边总督,就是从王越开始的。

  陕西那边的武人,如何不知道这个人?

  听到他成了家乡的城隍之神,以后会保佑自己,李自成等人都很兴奋,认为该拜拜这个神。

  其他家乡不在延绥的陕西人,也觉得应该拜拜,说不定就能保佑自己。

  更有人受到启发,询问自己家乡的城隍之神是谁?

  被一群陕西人围着,那人被问得烦了,说道:

  “你们东问西问,不会自己买报纸看?”

  “报纸上写得明明白白,拟封某某为某地城隍之神。”

  指点他们去报刊亭,买份报纸观看。

  众人恍然大悟,这才明白京城人提到的报纸是什么。李自成带着侄子李过,急忙去买报纸。

  他家里世代都是养马户,幼年时家中颇为富饶,八岁时与侄子同时进私塾读书。直到父亲死后家道中落,才不得已应募驿卒。

  相比其他武人来说,李自成和李过叔侄,称得上识字的读书人。

  两人买了报纸,向其他同伴诵读。众人这才知道,什么是紫阁功臣。

  在听到皇帝给紫阁功臣的封赏不但有神位、还有世职和开辟封国成为诸侯的许诺后,他们更是激动得直喘气,眼中迸发出熊熊野心——

  拥有一块自己的领地、甚至建立封国成为诸侯,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。

  武人最大的期盼,可以说莫过于此!

  想到紫阁功臣中有十人是武将,还有其他没列入紫阁功臣、却因为被封爵同样允许开辟诸侯国的武将,他们都觉得一个属于武人的时代将要到来——

  当今天下,正是武人用命之时。只要立下功勋,爵位、封地、甚至死后的神位,都会随之到来。

  即将举行的武道大会,就是他们出人头地的机会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ssf.com。笔书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bissf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