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4章 旱灾端倪_崇祯重振大明
笔书小说网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44章 旱灾端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4章 旱灾端倪

  和李自成等人同时进入京城的,还有陕西藩王的代表。

  或者说他们是一起进京的,李自成等人在路上,没少因此受益。

  对于藩王和武人的结交,陪同的锦衣卫在得到命令后也没管。

  作为皇帝的近臣,锦衣卫的官员早就知道皇帝有意把世职改为世爵,在海外分配封地。

  他们对此是极为支持,想把身上的世职转为爵位。还知道藩王等宗室,也同样会分配领地。

  将来藩王开国,少不得用到武人。所以对宗室和武人的交往,朝廷已经解禁。锦衣卫对于这种事,也不像之前在意。

  不过他们在一路上还是用心记录,尽到锦衣卫的本份。

  朱由检看着这些记录,对哪些藩王有雄心,也有了大概的判断:

  『瑞王刚刚就藩,还有一点雄心。这位王叔是爱财的,也知道怎么用财,懂得收买人心。』

  『肃王藩邸在甘肃、韩王藩邸在平凉,形势比较险峻,知道看重武人。』

  『宁夏的庆王有些拎不清、或者是太穷了,还在提拖欠的宗禄,没钱结交武人。』

  『秦王则有些油水不进,只知玩乐享受!』

  陕西有五个藩王,大多比较苦逼。甘肃的肃王、平凉的韩王、宁夏的庆王因为地处边塞,要面对外族的压力不说,宗禄也经常被拖欠,称不上多么富裕。

  甚至韩藩因为宗支太多,拖欠宗禄太厉害,被当地视作不稳定因素,生怕他们造反。嘉靖四十三年,就曾发生过韩藩宗室一百多人私自越关的事情,引发宗藩条例修订。

  但是修订之后,韩藩的宗禄还是经常发不上,是宗禄拖欠的重灾区。

  唯有秦王,在西安这个大城里待了数百年,积累了富甲天下的财富。秦藩豪富之名,天下人尽皆知。

  不过秦藩的底层宗室,同样活得不怎样。秦王只顾得自己玩乐,不愿救济宗室。

  这次来京的秦王世子朱存枢,就是这样的人物。也不知是不是玩得太厉害,他今年三十七岁了,还没有个子嗣。

  他的二弟朱存机也是如此,兄弟俩都是一类人。三弟朱存极倒是有两个儿子,秉性却和他们一样。

  唯有四弟朱存釜,似乎有些雄心。

  朱由检对秦藩最为关注,也希望这个藩王之长做表率,但是研究秦王父子后却发现,秦藩有些扶不起——

  如果强行让秦藩去海外开国,很有可能是送菜!

  到时候开辟封国失败,秦藩损失多少不好说,朝廷有可能成为笑话,封建制会受质疑。

  所以朱由检把目光转向了宗支最多的韩藩,以及刚刚就藩的瑞藩。打算派人向他们吹吹风,看看谁更主动、愿意出海做表率。让秦藩给他们出钱,以后获得帮助。

  陕西藩王的迁徙,被朱由检看做了重中之重。因为从这段时间的气象看,京城已经确定发生旱灾。陕西地处内陆,情况很可能更恶劣。

  前几天朱由检还应群臣提议,命正一真人张显庸祷雨。

  张显庸字九功,又被称作张九功,是龙虎山第五十一代天师,被朝廷册封为正一嗣教清素大真人、掌天下道教事。

  朱由检要召集佛道二教开会,组建佛教协会和道教协会整理神仙体系,当然撇不开张显庸,早早就把他召到京城里。

  张显庸的名声不小,但是求雨的结果嘛,毫无疑问失败。

  群臣又以皇帝刚登大宝,纪元之初,应该派遣大臣及近侍官,祭祀岳镇、海渎之神。

  朱由检虽然不觉得有什么用,但是为了安抚人心,还是派人做了。并且派官员测量各地河流水位,记录水文数据。

  这件事让他很是烦心,因为他记得陕西的流民之乱,就是在旱灾的催化下大规模爆发的。自己即使提前派人清剿积年盗匪,但是在天灾之下,民众饿得走投无路,仍旧还会造反。

  所以他在这时,已经为陕西发生大灾做准备。包括但不限于准备粮食救灾、让郑芝龙等人招揽郧阳流民、允许藩王开国带走一部分陕西居民、探查河套情况看看能否开垦……

  可以说在想一切办法,避免陕西的民众走投无路,发生大规模造反。

  紫阁功臣的确立,也和这件事有关——

  朱由检需要把封赏定下来、把封建制确立,才能把藩王封出去,让他们带走一些陕西居民。

  少了藩王之后,陕西能减轻一些压力。将来即使发生大规模民乱,也不用专门派兵保护他们。

  用武道大会招揽陕西豪杰,同样也存在这个用意。避免陕西民乱发生时,有豪杰之士带领。

  高迎祥、李自成、张献忠等人,都是历史上从陕西流民中,杀出来的豪杰。这些人被招揽后,即使流民中仍旧会出现首领,但是他们的能力,却大概率弱于这些人。

  朝廷剿灭的时候会更容易,甚至能派遣高迎祥等人,前去剿灭流贼。

  所以,对孙传庭举办的陕西武道大会,朱由检颇为称赞。对陕西锦衣卫能按自己给出的名册把李自成等人带过来,朱由检也极为满意。

  想到袁可立在紫阁功臣上对自己的支持,朱由检下令道:

  “袁枢在署理西北镇抚使期间有功,以后转为实任。”

  “副千户提升为正千户,加衔正五品中都尉。”

  又亲自写了一封书信,说明自己对旱灾的预测,命令袁枢仔细调查,确认后汇报朝廷、并告知孙传庭等官员。让陕西的官员放下其它事情,一切为救灾做准备。

  朝廷这边,朱由检也打算安排一位大臣,专门负责救灾。

  因为他对明末的印象,就是天灾频发,需要有专门的官员,负责救灾事宜。

  最好是选择一位内阁大学士,统筹各个衙门:

  『徐光启能胜任此职,还能推广新作物,减轻天灾危害。』

  『但他还要练兵,要负责监护朝鲜事宜。』

  『就连历法他都没精力去修,还能办这些事情吗?』

  『只有一个徐光启,实在不够用啊!』

  此时此刻,朱由检再次感到人才匮乏,朝堂上缺乏堪用的大臣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ssf.com。笔书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bissf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